地方站: 郑州 洛阳 开封 许昌 新乡 濮阳 焦作 鹤壁 平顶山 安阳 更多
您的当前位置:河南公务员考试网 >> 时政要闻 >> 每日练习

行测言语理解模拟练习十八

Tag: 行测言语理解 2011-07-07    来源:河南公务员考试 字号: T | T | T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1.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
  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西方注重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则倾向于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
  B.中西方的“差异”是对立的,不相互调和,二者都难以为继
  C.文化观念有差异,但没有优劣是非的区别
  D.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是启发两种文化对话的目的

  2.一个人真正的“精神饥饿感”应该从中小学时期开始培养。现阶段我国亟须在学校教育阶段“拯救阅读”,尤其是儿童阅读。“阅读是消灭无知、消灭贫穷、消灭绝望的武器。”一个民族精神境界的高下取决于阅读的水平;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而没有阅读的“学习”只能称作“训练”。
  对这段话主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否从儿时就养成阅读的习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精神境界
  B.阅读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C.“学习”与“训练”的最大区别在于“训练”仅仅是技能的培养
  D.阅读是培养“精神饥饿感”的最佳方法

  3.商品化使民间艺术发生的变异正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着。这种貌似“茁壮成长”的民间艺术,在文化意义上却是本质性的消亡。难道民间艺术只有这样一种出路吗?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对待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方式——那就是保持住民间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把它视为一种传统精神,一种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人们知道,在当今这样做何其困难。所以,普查与记录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就是迫不及待要做的事了。这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
  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民间艺术的商品化使民间艺术得以保存,而不至于因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大变革而消灭
  B.民间艺术的商品化使民间艺术得以保存,普查与记录现有的民间艺术已没有实质意义
  C.要保持民间艺术作为民族情感与精神的一种载体,在商业化的现时代已变得非常困难
  D.在民间艺术商品化的情况下,民间艺术的传承者应重塑民间艺术充满情感的美,并使得民间艺术成为一种见证与记载历史的精神










  河南公务员考试网参考答案及解析
  1.B。B项错误。由原文“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可知,中西方的“差异”并非对立的,而是可以“互补”并达到和谐的,且“难以为继”的说法无法从文中推知。

  2.B。由“现阶段我国亟须在学校教育阶段‘拯救阅读’……”可知,这段文字主要阐述的是阅读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而“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而没有阅读的‘学习’只能称作‘训练’”则进一步强调阅读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故本题答案为B项。

  3.C。文段说的是民间艺术商品化的负面影响,即商品化使得民间艺术走向本质性的消亡。故A、B两项错误。D项偷换了概念,文段说的是“普查与记录原生态民间艺术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而不是“使得民间艺术成为一种见证与记载历史的精神”,排除。由“保持住民间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把它视为一种传统精神,一种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人们知道,在当今这样做何其困难”可知,C项正确。

点击分享此信息: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http://www.hngwy.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8242号-30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