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站: 郑州 洛阳 开封 许昌 新乡 濮阳 焦作 鹤壁 平顶山 安阳 更多
您的当前位置:河南公务员考试网 >> 推荐阅读

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全真模拟试卷(三)

Tag: 2013-07-03    来源:河南公务员考试 字号: T | T | T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西北民族大学教授马玉祥委员说,目前民族地区教师素质等教育“软件”满足不了需求,建议政府设立“民族贫困地区教师培训专项基金”。
  20年前的2月16日,上海展览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亲切地摸着一名娃娃的头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20年后的现在,这句话产生的威力已经在城市中随处可见,各种电脑的广告没完没了,面向娃娃的培训班多如牛毛。由此衍生的新名词层出不穷:昨天还是adsl,今天又是10兆以太网,明天又变成迅驰加无线宽带……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陕北的黄土高坡上,在云贵的藏苗山寨,在湘赣的大山谷中,在内蒙古的草原深处……许许多多农村的娃娃还不知道什么叫pc,什么叫软件,什么叫硬件,他们很少见到真正的电脑,更别说会使用了。许多娃娃见过的,还只是书本上的图片或者电视里的图像。
  竹学军代表来自河南固始县。他说农民工子女上学很困难,去城里上学,入学难,费用高;在老家上学父母不在身边,孩子的生活和家庭教养都是大问题。竹学军建议,由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政府共同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国家应当向劳务输出重点县拨出专项资金,配套中小学的基础设施。作为输入地的城市,应当对农民工子女实行与市民子女同等待遇,同时对农民工子弟学校更多的帮扶。
  “如果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残疾人将成为全社会的财富。”胡大白代表认为,重视残疾人教育是体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部分。胡大白代表建议制定专门政策解决残疾人上学问题:在公立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除“两免一补”外,应适当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考入公立高等院校的残疾学生,当地政府及民政、残联、教育等部门应一次性给予一定奖励或救助;教育部门对符合大中专院校招生录取条件的残疾考生应优先做好录取或推介录取工作,其学杂费减半收取;应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他们的交通等生活问题。
  孔子说:“有教无类”。所谓善政不如善教,教育的至高理想,便是“以斯道觉斯民”。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说:“为使改革获得更广泛的支持,今后要长期强调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社会公正和公平。”而国民教育涉及社会的所有层面,教育的不公不仅将阻碍各阶层利益的有序调整,而且将不断拉大原有的贫富差距,从而导致社会的不安定。因此,实施公平的国民教育还是改革开放大业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就曾公开表示:“拿掉发达地区的高考特权!”并为此向全国人大提出建议,要求制订有关法律、法规,尽快推行平等的国民教育制度。教育专家周洪宇撰文指出:“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
  2、“农村一所学校不及城市一间教室的现象仍然存在。”河南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说:“针对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近两年,国家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远程教育工程等,农村学校硬件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与城市学校的差距仍然相当大,电教设备、图书室、运动场、实验室等严重不足,很多农村学校的孩子还喝不上自来水,有的教室用电都无法保障。”
  与一些农村学校的寒酸破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少数城市学校大兴奢华之风,有的“示范学校”更可谓“武装到了牙齿”。记者在北京一所小学看到,这儿不仅有健身房、天文馆、游泳馆等高档设施,连卫生间都装修得与星级宾馆无异,可以说,这样一个卫生间的造价就抵得过一所落后农村学校的全部家当。
  “今年全国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实行了新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但生均经费由政府拨款,只是减轻了家长的负担。学校不能再向家长收钱,政府拨款又有限,因此仅能保证低水平运转,哪有能力改善硬件条件?”一位河北农村的小学校长诉苦道。
  近年来,农村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向城镇流动已成为普遍现象,这导致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越来越薄弱。2006年,教育部师范司对我国22个省份的农村教师队伍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学历低、专业化程度低、优秀师资缺乏是农村教师队伍的主要问题。
  优秀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农村教师待遇差。河南省商丘市一位小学教师告诉记者,按照今年新核定的工资标准,教师工资由基本工资,地方津贴、补贴和学校补贴三部分组成,目前基本工资实现了城乡同级同等标准,但是地方津贴、补贴和学校补贴却差距很大,市直属学校是由市财政发放,标准更高。“我们一同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同学,分配到农村学校的,每月比分配到城市学校的少300来元收入。”
  3、全国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数量庞大,他们像蒲公英一般追随父母的足迹飘进城市。苏南地区外来劳动力流入的“洼地效应”明显。目前苏州市仅登记的16岁以上外来人口就有近440万,随之而来的是22万义务教育阶段的“蒲公英”。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说,现有公办义务教育资源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外来农民工子女就学需求,目前不少城市均有猝不及防之感,新建学校速度根本赶不上“流入”速度,给流入地政府带来巨大财政压力。
  在许多地方,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地接受教育仍需要支付借读费。而不少地方由于担心大批农民工子女汇流,使地方财力难以承受,因此在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时,故意要求各种证明材料,手续繁琐,从而使农民工子女望而却步。
  新华社记者近日进行专题调查时发现:一方面,公办学校因资金、校舍等因素的掣肘,无力也不愿招收农民工子女;另一方面,在城乡结合部应运而生的大量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却大多是“黑灯办学”,办学条件、教学质量令人担忧。我国18周岁以下的流动人口达1982万,其中处于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孩子有9.3%处于失辍学状态,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这些主要来自农村的孩子们,长大后无论是留在城市或是返回家乡,都将成为未来劳动力大军中的一员。他们的素质高低必将对未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近年来,中国教育整体规模迅速膨胀壮大,但同时中国教育改革却越来越偏离既定的轨道,教育的本来面目和传统内涵被各种力量严重扭曲,学者们曾经设想的“教育产业化”在中国出现了“南橘北枳”的现象。中国的高等教育掀起扩招和高收费的狂潮,上大学对考生学习成绩要求越来越低的同时,对其经济承受能力要求却越来越高。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教授指出,在教育领域过分强调市场化的情况下,教育的公共性和专业性往往会被市场性和经济利益所淹没,对教育本身造成伤害。其结果是,教育的数量和规模虽然增长和扩大,但是教育的个人支付成本越来越昂贵;各级教育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好水平,但同时,教育价值失衡,教育行为失范,教育品质恶化。不仅仅在高校,在基础教育领域,许多中学、小学都存在着收费高昂、品质恶化的现象,学费开支,成为许许多多家庭难以承受之重。这一切,都在挑战着“教育公平”的底线。教育事业,行走在危险的边缘。
  就业观念的“大众化”首先必须以大学教育的“大众化”为基础。然而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内地仍有1/4的县没有普及小学教育,中学升学率只有10%,全国平均中学升学率只有44%。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主任何宪也表示,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5%。大学教育尚处于“精英”阶段时,就业步入“大众化”非常突兀,而显得像个怪胎。
  在目前城乡教育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一个农村家庭要培养出一位大学生所付出的相对成本要远远高于城市。并且农村中本来就已经有很多家庭放弃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对于学子们来说同样遇到类似的困境,读大学是否有用,也遭到越来越广泛的怀疑。
  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公平”受威胁的问题是较突出和严重的。据研究报告指出,一些名校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生比例呈下滑趋势。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实现社会公平,反而扩大社会差距,岂不是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有调查还显示,中国在1978年之前,教育机会的分配,是向着平等方向发展的,教育有效地缩小的阶层差异。但1978年之后,教育机会的分配则更有利于家庭背景好的人,教育成为促进社会分化的工具。
  在特大城市高教入学率比其他地区高出3倍还多的情况下,学生在“快乐着学习并全面发展”的时候,其他地区的考生或许正为了那不公平的高考线多出的30分而挣扎在故纸堆中,我们又怎能奢望其他地区的学校也彻底地摒弃应试教育,和特大城市一样搞素质教育呢?
  5、我国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学生不准择校。一些家长认为,这项制度本身就人为地造成不公平。为什么居住在名牌学校周边的孩子能享受优质教育,而居住在薄弱学校周边的孩子只能被限定在“差校”里?择校是家长的无奈之举。如果各公立学校办学水平基本平衡,谁还会去跑远路、多交费择校?
  河南省教育学院教授徐玉斌认为:“当前择校竞争最激烈的是城市学校,与大多数农村学校相比,城市学校算是优质教育资源了,但问题在于,城市学校建设没有标准,强势学校与薄弱学校差距太大,有的学校建设投入上亿元,而有的仅有几十万元家当。强校教师每月可以拿到数百元校发奖金,而弱校教师只有基本工资。资源分配的差距,导致生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教育要均衡发展,必须在一个时期内制订区域内学校发展的上下限标准。同时适时进行校长、教师等资源的流动和调整,促进薄弱学校赶上来。”
  近年来,国家要求“取消重点校,办学不分重点、非重点”,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地方政府想出各种办法,将重点学校摇身一变,取而代之以“示范学校”,“换汤不换药”,让重点校“名亡实存”。
  6、15年里有关学者一直在为“4%”呼吁。“4%”是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衡量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的主要指标,指的是公共教育支出(相当于我国的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该说,4%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基本目标。这些年教育财政拨款持续增长,可是这个目标还是没能实现。不仅如此,这一比例在2003、2004年还出现了持续下滑。没有教育投入的保障,实现教育公平就很难落到实处。特别是对农村地区,全社会5800多亿元教育投资中,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这对教育不公平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由于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全国目前现有危房约1300万平方米,集中在中西部农村。虽然危房占全国中小学总校舍的比例不足1%,但在“二片地区”、“三片地区”比例较高,宁夏中学危房面积达5.32%,小学达4.6%;新疆中学危房达4.05%,小学占3%;青海中学占3.16,小学占4.33。有的贫困县危房面积高达10%-15%以上,如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小学危房率高达28.3%。由于七八十年代解决校舍问题时经费不足、建筑质量差,80年代末兴建的校舍中有“豆腐渣”工程,使一些地区劣质房的比例较高,不足10年的校舍成为危房,新危房出现率每年约为2%-3%。大面积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据全国教育工会1999年上半年调查,全国有2/3省、自治区、直辖市拖欠教师工资。大量代课教师的问题尚未得到相应的重视和解决。
  从教育资源分配的内部结构来看,我国教育资源明显过多地向高等教育倾斜。从发达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来看,教育普及应遵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路径。但我国在目前初等教育刚普及不久且发展水平不高、中等教育普及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过多地将资源投向高等教育无疑会阻碍属于基础教育的初、中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还有一个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事实是,在我国当前政府主导的教育资源配置制度下,市场主体的教育资源配置缺乏活力。从这一点来看,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似乎落入了效率与公平的陷阱,即在无法提高效率的情况下公平的目标也难以很好地实现。
  7、成都市实行中小学校长定期交流轮换、从名牌学校抽调一大批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担任校长或任教;山东省寿光市针对目前广大农村地区教师工资偏低、不能享受住房补贴和医疗保险等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痼疾,采取措施确保城乡教师待遇一体化,激发广大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以此作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调节手段;宁夏每年公开招聘1000名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近年来先后派出了6400多名支教人员,到宁夏南部山区农村127个乡镇农村学校任教;作为首善之区,北京也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大面积的“初中建设工程”、大范围的农村教师“春风化雨”培训行动、大规模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等举措相继付诸实施,首都城乡教育的差距在悄然缩小。
  全国人大对颁布了整整20年的《义务教育法》进行修订,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呈现多个亮点:首次明确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以法律形式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立法明确实施素质教育;法律规定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特别是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更是可圈可点:把教育均衡列为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明确提出:“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法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法律还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法律同时明确,国家组织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支援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专家指出,这些规定从法律层面上保障了义务教育将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
  周济认为,过去几年来,虽然我们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工作的力度还不够。比如在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工作方面,今年将会在两个方面采取重大措施,一个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免除杂费、免除书本费,并且对住宿生实行生活补贴。预计到2007年,全国农村3000万左右的家庭贫困学生将会得到这样的两免一补。2005年将会对全国3000万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同时对592个贫困县的家庭贫困学生除了免费提供教课书之外,还会免除杂费,并提供一部分生活费。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现在通过考试进入了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中,有20%左右的学生是属于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教育部门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国家助学体系,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主要的一个办法是实施助学贷款,将对这20%左右的学生,也就是270万公办普通高校的在校生,每个人一年助学贷款6000块钱的话,一年发放助学贷款将近170亿。同时还会对特别困难的学生发放奖学、助学金,使他们有生活费。这是一个群众所关心的问题,通过这些强有力的措施,希望这个问题能够得到重大的、根本性的转变。
  另外,周济说群众还特别关心一个问题,也是关系到教育公平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乱收费的问题。就是在考试、招生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的问题。教育部门在这方面也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个是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同时在今年的招生中实施“阳光工程”,也就是把高校招生的政策、过程、结果都公之于众,接受舆论和群众的监督,通过这样的办法来消除招生工作当中的不正之风。
  三、作答要求
  1.概括给定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全面,准确,表达简洁,字数不超过350字。(30分)
  2、结合给定材料,谈谈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关键成因。要求:简要明确,字数550字左右。(30分)
  3、认真阅读背景材料,就我国目前的教育公平现状和前景,从政府工作人员的角度阐述看法和意见。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全文不少用于1000字。(40分)
  中央机关及直属机构2008年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
  《申论》模拟试卷三参考答案
  1.概括给定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全面,准确,表达简洁,字数不超过350字。(30分)
  目前在我国教育公平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西部边远地区教育配套设施落后;广大农村无论从硬件设施还是在师资力量方面,都与城市有着相当的差距;进程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无法获得平等的入学和受教育机会;高校教育在产业化的趋势下已经让贫困学子望尘莫及;区域间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发展不平衡造成择校风愈刮愈烈;此外,目前国家对残疾人教育制度和政策还不健全。以上种种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而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影响着公众心理倾向和社会安定。究其教育不公平的根源,主要在于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其次是教育资源内部分配不合理,另外某些地区和学校还存在着铺张浪费的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从立法、倡导、制度和措施等各方面都着手作出了调整,力求尽快实现教育公平。
  2、结合给定材料,谈谈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关键成因。要求:简要明确,字数550字左右。(30分)
  我国当前出现的种种教育不公平现象,关键是由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性和不均衡性造成的:
  首先,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对农村,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的投入远远不够。财政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导致了教育产业化和教育腐败,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由于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教育的供给与需求长时间存在严重的缺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后社会的发展,教育供需的矛盾进一步凸现,资本的寻利性导致某些地方和学校以追求利润为动机办教育,造成了教育不公平现象。
  其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财政教育投入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集中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之间的结构失衡。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城乡二元教育体制,造成了城乡之间教育的严重不均衡。基础教育城乡之间的不均衡终将导致高等教育城乡之间的机会不公平。我国教育投入的主要责任由地方政府承担,而全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及其财政收入存在重大差距,东部、中部、西部教育投入差距日益增大。教育投入的地区分级负担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使得教育投入地区之间的不均衡随时间的递进在进一步加剧。最后,重点学校的存在是引起公民入学机会不平等的重要因素,教育投入不均衡,导致教育质量的巨大差异,教育水平差异又引发受教育机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
  3、认真阅读背景材料,就我国目前的教育公平现状和前景,从政府工作人员的角度阐述看法和意见。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全文不少用于1000字。(40分)
  参考例文
  “多管齐下”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作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被公众广泛关注,是近几年的事情。以往很长一段时间里,围绕教育的热点词汇都是“普及”、“跨越式发展”、“高校扩招”、“重点建设”,乃至“争创世界一流”等等。高速发展的光环不仅冲淡了改革的紧迫,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关于公平问题的现状。而今天,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清醒的认识到,没有公平的现代化是一种没有灵魂的现代化,没有公平的发展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价值在精神层面的延伸和体现,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和目标,更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
  教育公平指的是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接受相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公平。促进和保障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懈追求的目标。
  加大教育的投入,这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关键。要构建国家、省级和中心城市三级教育经费的拨款体制,并在各级财政预算中单列,专款专用。要用立法的手段,规定教育经费必须达到占GDP4%的水平。为此城市教育附加税的征收必须到位,不足的部分由国家、省级和中心城市政府从其它经费中转拨。基础教育应由县级财政集中到省或中心城市财政,高等教育的经费仍按照国家、省级、中心城市政府分别拨款。要按照学生人均数下拨教育经费,基建经费可单列。
  加强教育管理,由政府主导,公平分配教育资源,取消重点中学和重点小学,合理配备教育资源,尤其是要兼顾到社会弱势群体,向贫困、落后地区作适当的政策倾斜。将有限的资金大部用于贫穷地区、用于落后山乡,花大力气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给社会上这部分弱势群体更多、更贴近实际的关爱与帮助。
  建立和完善社会救济制度,加强对弱势群体资助体系。进行高校管理制度、收费制度、贷款和还贷制度、办学评估制度、就业与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完善大学贷学金制度,即贷学金门槛不要太高,不让边远贫困地区和城市低保家庭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对于贫困学子,政府一方面要主动建立救济基金,给予救助;一方面要积极倡导成立各式各样的民间教育救济组织,让所有国民拥有同等的教育机会。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以法律来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用法律予以调整和规范,坚决打击教育领域中的各种犯罪行为,坚决纠正各种教育收费不规范或乱收费现象,以法治精神确保教育公平。
  消除歧视,建立公平,当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孔子云:“有教无类”。只有实现了教育公平,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局面。实现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本身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条有效途径。

点击分享此信息:
相关文章相关文章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http://www.hngwy.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8242号-30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