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站: 郑州 洛阳 开封 许昌 新乡 濮阳 焦作 鹤壁 平顶山 安阳 更多
您的当前位置:河南公务员考试网 >> 推荐阅读

2010年公选考试公共科目考试应对策略

Tag: 2013-07-18    来源:河南公务员考试 字号: T | T | T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第四部分
  公共科目考试应对策略
  公共科目涉及的学科门类极其广泛,内容极其庞杂,该项科目很大程度上是考查考生的知识积累,以及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考生有没有扎实的知识积累,能不能熟练地运用相关理论来解决问题,都直接关系着考试的成败。而任何知识的得来都需要不间断的积累,公共基础知识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夯实政策、法律、理论基础,在备考过程中显得至关重要。但是,在考试中,对于大部分知识点的考查,是不会以死记硬背式的出题方式出现的。考生除了掌握政策、法律、理论外,还需要学会灵活运用这些政策、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
  下面我们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为考生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以考纲为纲进行复习
  2009 年中组部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是命题的依据,考生在复习的时候也要以此为基础,把大纲规定的相关内容作为复习的重点。
  二、以权威、正规机构出版的公选书籍为基础进行复习
  中公教育集团的公选书籍为业内著名专家倾力打造,能够准确地把握公选考试发展趋势,对公选考试的备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这套系列教材中,重点推荐以下几本给考生:
  1.《考点要点识记手册》
  本书要点全面而不繁琐,便于记忆。完全依照最新《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考试内容确定总体为6 篇的编写体例,每篇又按照大纲的内容对考点进行了细致划分。在每一要点的整理过程中,都参照了历年真题,梳理出最常考的考点,并用序号标明,考点清晰,重点突出。同时,本书用最为精炼的篇幅来提炼所有考点。
  2.《主观题精炼题典》
  本书建立了符合认知规律的合理体系,毫无保留地对“心法”进行传授。同时紧扣大纲,与时俱进,内容全面且把握准确。而且其难度适合,注重系统训练和能力提升。
  3.《申论与写作》
  本书紧扣公选实际,对申论和文章写作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并精选典型真题进行了精准的点拨,帮助考生梳理作答思路。同时,本书对热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不但帮助考生积累写作素材,更注重通过知识的灌输达到提高考生能力的目的。
  三、以中公提供的内部辅导资料为重点线索进行复习
  考虑到领导干部的工学矛盾,中公教育公选事业部针对此次公选考试,去粗取精,化繁为简,精心准备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针对此次考试特点,帮考生理清了复习的重点。考生在复习时要以这些材料为经,以公选书籍为纬,以点带面地进行复习,相信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以提升理论运用水平、解决领导工作中具体问题
  为突破口进行复习
  公选考试十分注重能力的考查,领导工作中的具体问题通常会成为命题重点之一。这就需要考生在复习时做到以下几点:抓住重点与全面复习相结合;书本学习与网络查证相结合;知识积累与模拟训练相结合;熟读理论与灵活运用相结合。
  五、从战术层面掌握一些解题的方法技巧
  做公共科目题目,拥有扎扎实实的知识积累是最关键的,但解题技巧为大家提供了另一种思维方式,在个别情况下会成为生死攸关的砝码。下面按题型为大家提供一些答题技巧。
  1.判断题解题方法点拨
  (1)理论对接法
  所谓理论对接法,其实就是熟练运用相关理论来解题。这就要求考生必须首先熟练掌握相关理论,其次必须能够把具体的题目与相关理论相结合,用理论来指导题目的判断。例题:在公文写作过程中,因工作需要,个别内容可以夸大或缩小。( )
  【答案】×。解析:本题需要熟练掌握公文理论才能准确作答。公文有其严谨性和真实性的要求,任意夸大或缩小都违背了公文写作的规则。
  (2)排除法
  排除法就是那些过于绝对的说法,通常是错误的。如果考生对于某些判断题目,感觉不好把握,就可以采用这一方法。
  例题1:法律只能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不适用于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 )
  【答案】×。本题中“只能”的说法过于绝对,应用排除法判定其为错误。理论链接:由于法律是指导人们行为的标准,因此,法律一般只应适用于它生效后发生的行为、事件和关系,即法不溯及既往。当然,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也不是绝对的,在有些情况下立法者可以把新法溯及既往地适用于过去的行为、事件和关系,以补充不溯及既往原则的不足。
  例题2:渎职罪在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 )
  【答案】×。本题说法过于绝对。
  理论链接:渎职罪的主观方面既有故意又有过失。其规定的数十种罪名具体可划分为三大类:
  (1)只能由故意构成的犯罪,这类犯罪占渎职罪的绝大部分,如徇私舞弊罪、私放在押人员罪等;
  (2)只能由过失构成的犯罪;(3)既能由故意构成,又能由过失构成的犯罪。
  2.选择题解题方法点拨
  选择题分为单选和多选,单选一般为四选一,最直接的方法是掌握扎实的公共基础知识,一下子选定正确的选项,然后再借鉴一些答题技巧即可。多选则不同,由于选项的不确定,即使掌握了扎实的公共基础知识,在面对有些模糊的选项时,也会手足无措。因此,做多选的最首要方法就是排除法,先把不符合的选项排除掉,其他的选项通过做单选的其他方法加以选择即可。
  (1)法律篇解题方法
  A.原则判定法
  原则判定法,是指在大家掌握的法律知识不足的情况下,运用生活中基本的行为准则,根据事物产生、运行、发展的基本原理来进行解题的一种方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部分法律的产生来源于它所存在的社会环境,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的制定更多地遵循了人们日常的行为准则,符合当下社会事物运行的基本原理。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对这些社会规范并不陌生,那么我们在解答题目时,不妨运用这些基本的生活原则,来找出正确的答案。
  例题1:根据《食品安全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实施监督的部门分别为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B.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进行抽样检验时,不需购买样品
  C.名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由食品生产经营者和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
  D.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食品实施免检
  【技巧解说】此题考查的是三鹿奶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催生的《食品安全法》,很多考生对这部法律还比较陌生,在没有任何知识背景的情况下,该如何着手?
  下面看四个选项:A 选项说法无明显错误,但不能确定,暂且先放下。B 选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抽样检验,样品肯定要按市场价格购买,俗话说“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软”,如果要求生产该抽样食品的厂家提供,这样做就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公正性。可见该选项错误。C 选项,名人具有特殊的社会效应,许多人会因为名人的推荐而选择了广告中的食品,因此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名人也是有责任的。可见该选项也错误。D 选项,过去也确实存在免检的食品,但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三鹿之前也是比较有名的乳制品,都会出现这么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政府应该不会再对食品实施免检。故该选项也是错误的。本题正确答案为A。
  例题2: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法律和道德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均具有规范性
  B.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而道德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自律得以实施
  C.违法行为一定是违反道德的,但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都违法
  D.法律和道德可以互为促进
  【技巧解说】法理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其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属于重点内容,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来看A 选项,在日常生活中,法律和道德对我们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约束性,都能成为我们的日常规范,既然是规范当然具有规范性,很容易得知该选项正确。然后是B 选项,大家知道法律都是国家相关机构出台的,是有强制力的,“道德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自律得以实施”,大家切身体会一下,也能判断出是正确的。再看C 选项,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大义灭亲”的壮举,这种行为是合乎传统道德的,值得赞扬,但从法律上讲,这属于非法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合理却不合法”的行为,可见该选项错误。D 选项,法律和道德既然都在规范我们的行为,那它们也应该有互通互进的方面,也应该是正确的。本题答案为C。可见,只要我们善于思考,用我们生活中基本的行为准则、事物运行的基本原则,还是可以做对貌似高深的法律题目。当然,我们提供的只是一种技巧,目的仅限于帮助考生更快地做出答案,大家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还是要认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B.绝对词中的法
  绝对词中的法,是指在题目的选项中,有“都有”、“全部”、“任何”等比较绝对化的词语,如果选错误选项,则此项多为正确答案;如果选正确选项,则可以直接排除,正确答案在剩余的选项中产生。在此类选择正确选项的题目中,一般会有一到两个选项包含绝对化的词语,我们可以直接跳过这样的选项,在其他选项中寻找正确答案。
  例题1:下列关于国家行政机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国务院法定的会议形式分为国务院全体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
  B.各级国家行政机关都有权实施行政处罚
  C.行政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因此,由行政机关承担全部举证责任
  D.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
  【技巧解说】四个选项中,选项B 和选项C 中分别有“都有”、“全部”绝对化的词语,我们可以直接排除。选项A 有一定难度,不好确定;再看选项D,既然公务员被判处了刑罚,他的行为就受到了限制,也就无法正常工作,而且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触犯刑法,也会给予最严厉的内部处理,开除是必然的。故正确答案为D。
  例题2: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突发事件即为紧急状态
  B.突发事件的预警级别从高到低依次用红色、橙色、蓝色和黄色来标示
  C.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D.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不得越级上报
  【技巧解说】四个选项中,选项A“即为”较为绝对,应排除。选项D“不得”也较为绝对,应排除。选项B 和C 表述都比较客观,但结合当年的汶川地震自然灾害事件,命题者应该是考查突发事件具体包括什么,故正确答案为C。绝对词中的法,也是我们在考场上应予以重用的方法,这样我们能够节省更多的时间,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2)科技篇解题方法
  A.词义联想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且具有客观性。在解题的过程中,如果对于所考知识点不熟悉的话,发散性的联想思维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方法。
  词义联想法,又称信息词解题法,即根据题干和选项中的信息词,进行联想,从而选出与信息词有关联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词义联想法常适用于考查概念性的题目,在遇到陌生的科技词条的时候,考生可以运用该方法协助解题。
  例题1:关于宇宙的起源,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理论是( )。
  A.能量守恒定律 B.大爆炸理论
  C.暗物质学说 D.黑洞理论
  【技巧解说】宇宙起源的理论,属于比较生僻的科技常识。这种题目,我们可以通过信息词的字面意思来判断答案。先通读题干,可以看到“起源”是本题中对该理论最关键的提示,因此确定其为信息词。再分析选项,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大爆炸”非常形象的说明了新事物产生的一个方式,正与信息词“起源”相对应。正确答案为B。运用此技巧,可以避免在陌生的科技词条上徘徊,而是直接直观的联想,大大缩短答题的时间,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例题2:太阳风暴是指太阳因能量增加而向空间释放出大量高速运行的( ),它们可能对短波无线电信号的传播造成严重的影响。
  A.带电粒子流 B.热气流 C.飓风 D.陨石
  【技巧解说】太阳风暴的概念比较生僻,而本题考查的角度更是增加了题目的难度。即便是对“太阳风暴”略有耳闻的考生,也很难清楚地知道其实质是“高速运行”的什么物质。因此,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观察题目,寻找是否有其他的信息,能够让我们进行联想。由题干中的对“无线电信号”产生影响可知,该物质是与“电信号”有关的,而选项A 的带电粒子流正是和“电”有关,故为正确选项。
  B.绝对说排除法
  语文课上,在我们学习语气时,就接触过类似“都”“很”“十分”等程度副词。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普遍的应用,在考题的选项设定上,也同样广泛存在。对于单项选择题来说,排除法是一种很好用的解题方法。“绝对说排除法”说的是,如果四个选项中,有三个绝对说,那么剩下的一个最有可能是正确选项;如果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绝对说,那么这个最有可能是正确选项。选项因为这些绝对词的出现而具有了绝对的语气。因此辨识绝对词(包括显露的和隐藏的)是运用本方法解题的最关键步骤。
  在科技题目中,经常出现的绝对副词包括:全部、都、只能、无法、不可、一定、彻底、非常等。
  例题1:下列陈述中错误的是( )。
  A.隐形飞机机身涂料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电磁波
  B.混沌理论在很多研究领域有重要应用
  C.U 盘格式化后,信息不可恢复
  D.土星环是圆的
  【技巧解说】本题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四个选项分别说了四个知识点,短时间内从中得出正确答案较为困难。但通过分析选项,可以发现C 项中“不可恢复”带有很强烈的否定语气,“不可”为绝对副词,即该项为绝对说选项。而ABD 则没有绝对副词,因此根据“绝对说排除法”, C 项即为正确答案。
  例题2:飞机与火箭飞行原理的区别是( )。
  A.飞机都有机翼,火箭都没有机翼
  B.飞机只能在大气层中飞行,火箭可以在大气层以外飞行
  C.飞机无法用液态氢作燃料,火箭可以用液态氢和液态氧作燃料
  D.飞机靠机翼上下气流的压差产生的升力飞行,火箭靠向后喷射高温高压气体产生的反作用力飞行
  【技巧解说】本题出题深度比较深,对于飞机和火箭的飞行原理进行了考查,但因为选项中多个绝对副词的出现使得本题难度降低。A 项中的“都”,B 项中的“只能”,C 项中的“无法” 都是科技题目中常出现的绝对副词。因此根据“绝对说排除法”可知,在三个选项为绝对说的情况下,剩下的一个选项即为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为D。
  (3)经济篇解题方法
  A.题干分析法题干分析法,主要适用于题干很长或者带有词语定义的题目。题干比较长就会提供相对较多的信息量,尤其是对于词语定义这样的题目,定义本身可能就是答案,这样在做题的过程中,考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分析和斟酌题干上面,然后根据分析,对照选项,就能很快得出答案。例题1:经济学上所推崇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指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分配结构。我国正在采取措施,实施“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的方针,使收入分配朝着“橄榄型”方向发展。这主要是为了促进( )。
  A.生产的发展 B.效率的提高 C.社会的公平 D.内需的扩大
  【技巧解说】此题先是说明了什么是“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然后说我国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最后问的是这样做是为了促进什么。对于不知道我们国家的收入分配方针政策的考生,就可以从题干入手,去看定义,定义强调的是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即这种分配结构的目的,是要保证大部分人都能有中等收入,同时缩小社会低收入和高收入人群的比例,这就是一个“平均” 的过程,这样做自然是为了社会的公平。答案显然是C。
  例题2: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原来的1600 元调整到2000 元,这将有利于增加老百姓的实际收入,从而增加老百姓在消费上的支出。这主要说明( )。
  A.生产决定消费
  B.居民消费决定于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多少
  C.税收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D.税收少,国家的财政收入就会少
  【技巧解说】从题干入手,本题题干前后具有因果关系,前半句讲的是国家对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进行了上调,是因;后半句讲的调整之后的结果或者作用,是果。所以题干说的是个人所得税与老百姓的实际收入和消费的关系。个人所得税是税收,老百姓实际收入与消费是老百姓的生活,即税收与居民生活的关系,而不是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关系,也不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这样对照选项可以很容易得出答案是C。
  B.现实联想法
  现实联想法,是指在做题的过程中,有些题目专业性比较强,可能需要运用专业知识,但是对于大多数非经济专业的考生来说则要旁敲侧击、独辟蹊径,我们可以利用现实联想法化专业知识为生活常识,降低解题难度。因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生专业范围极其广泛,所以国考不太可能对经济常识题出得很专业,即使考查一些专业性的名词,一般也是作为迷惑项,我们可以先把专业性比较强的选项排除掉,再找到与我们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选项进行分析,从现实到现实一步步推理,不用专业知识也可以很容易解出答案。例题1:在经济衰退时期,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是( )。
  A.降低税率 B.提高利率
  C.缩减财政支出 D.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技巧解说】扩大内需本来是一个专业的经济学名词,选项中的存款准备金率等名词专业性也比较强,看似无从入手。但是我们可以从与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利率入手,可以联想一下,如果利率提高,我们就更愿意把钱存在银行,这样消费的反而减少了,内需难以扩大,再找另一个接近现实生活的例子税率,比如个人所得税率降低,则我们的工资相对增加,能用于消费的收入也更多,就可以起到扩大内需的作用,这样就可以快速地判断答案是A 项,而且不需要运用很复杂的专业知识。
  例题2: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导致( )。
  A.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B.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C.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D.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技巧解说】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专业性比较强,而题干问的又是紧缩性货币政策,这看似增加了难度,实际上这反而意味着题干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紧缩与减少字意相近,紧缩货币就是减少货币,这样就很容易排除BD 两项,但这种政策到底是会导致利率降低还是升高呢?此时考生就可以通过现实经验来逆向联想,如果提高利率的话,我们更愿意把自己的钱存进银行,这样流通中的货币就相当于减少了,正好与刚才分析的减少货币相对应,所以答案很快确定为C 项。
  (4)人文篇解题方法
  A.时间推算法
  有些历史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较为偏僻,迷惑性较大,并且与时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加上考生对具体知识的记忆可能不够清晰,以致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形。此时,考生若能转换思维方式,运用时间推算法,认真分析题干,会发现题干中往往包含有解题的突破口。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审题,挖掘题干中隐含的时间线索,然后结合相关知识推算出答案。
  例题1:从2006 年元旦起我国政府正式取消了延续2600 年的农业税。我国农业税的征收始于( )。
  A.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B.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C.秦朝的按亩纳税 D.西汉的编户齐民
  【技巧解说】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农业税征收的起源,考点较为偏僻,考生若对相关内容记忆的不够清晰,很难作答。但若按下列步骤分析,也能得出答案:第一步,认真分析题干,转换思维方式,挖掘隐含条件。由“我国政府正式取消了延续2600 年的农业税”可以得出我国农业税的征收始于2600 年前。第二步,通过简单的计算可以得出,2600 年前约为公元前600 年左右。第三步,结合相关知识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公元前600 年我国正处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 年~前476 年)。据此可以得出答案为A。

点击分享此信息:
相关文章相关文章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http://www.hngwy.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8242号-30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