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公选考试申论热点范文30篇(二)
11.科学决策主题
相关文章
【背景材料】
高科学决策能力,是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决策能力建设,要求各级领导机关“树立科学决策意识,健全决策机制,完善决策方式,规范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保证决策的正确有效”。
【习题】
围绕“领导干部科学决策”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重点突出,论证有力,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字数不少于1000 字。
【参考例文】
以科学决策促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离不开科学决策,科学决策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增强科学决策意识,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切实做到以科学决策促科学发展。所谓决策,就是决定做事情、干工作的策略和办法。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决策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关乎工作和事业的全局,意义极其重大。正确的决策有利于提高效率、少走弯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错误的决策则必然导致劳民伤财、事与愿违,给工作和事业带来损害。所以,最大的失误是决策的失误。
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求决策必须是科学决策。当今时代,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矛盾逐步增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所有这些,都使决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决策的风险性和随机性不断加大,决策的难度和要求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要更好地履行职责,就必须切实增强科学决策的意识,努力掌握科学决策的方法,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
重视调查研究。正确的认识源于实践,科学的决策来自实际。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才能作出科学决策。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决策都应在调查研究之后,都应建立在对真实情况、准确信息深刻把握的基础上,而不能以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为依据。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缜密的而不是片面的调查研究,努力掌握第一手的材料和最可靠的信息,并对之作出必要的甄别、分析和取舍,然后再拍板定计。
坚持发扬民主。一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总是有限的,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才能掌握全面情况,作出科学决策。实现科学决策,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在决策过程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健全民主决策的机制。运用制度来规范决策程序,对决策过程实施监督,可以有效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克服“长官意志”,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水平。江泽民同志指出:“一切重大问题,都要集体讨论、集体决定,作出决定之后,分工负责,坚决贯彻。”这既是党的纪律的要求,也是实现科学决策的保证。
善于集思广益。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科学决策要求广开言路、广集民智、广纳良谋,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意志。集思广益,就是要在决策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事情,注意倾听智囊机构、专家学者、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不同意见乃至反对意见,不仅有利于作出科学决策,而且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行。
注意瞻前顾后。一般来说,任何工作都有一个稳定性和连续性的问题。决策既是过往工作的总结,又是以后工作的起点。因此,作决策需要注意瞻前顾后,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主观臆断、盲目行事。“瞻前”,就是善于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搞好前后工作的衔接;“顾后”,就是具有战略眼光和历史眼光,把握方向、照顾全局、从长计议。心中无数胆子大,凭想当然作决策,没有不栽跟头、不吃苦头的。三思而后行,慎重又慎重,这样作出的决策才能真正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的检验。
12.关心群众主题
【背景材料】
胡主席在《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中指出:一些领导干部在关心群众疾苦、解决民生问题方面作风飘浮、工作不实,存在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敷衍塞责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无法应对新形势下党所面临的新挑战,就难以肩负起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崇高使命。
【习题】
依据材料反映问题,就“关心群众”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字数1000-1200 字。
【参考例文】
做一个关心群众的有心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更要注重关心群众生活。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就要时刻心系群众的冷暖,着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一个关心群众的有心人。
何谓有心人?《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有某种志愿,肯动脑筋的人”。一个领导干部是不是关心群众的有心人,取决于他的志向和愿望。周总理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立下“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纵观周总理的一生,可以发现,他把自己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党和人民。所以,周恩来虽然贵为大国总理,却能够处处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能够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从细微处体察到人民群众的疾苦。即使盐价涨了一分,他也能明察秋毫;他宁愿自己让风吹,也不愿让群众受寒风侵袭。这,就是一个人民公仆的赤子情怀,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
做一个关心群众的有心人,是践行党的宗旨对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必然要求。群众的实际问题、实际困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眼前的,又有长远的,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领导干部如果不能做关心群众的有心人,没有把心思放在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上,就不可能准确地掌握民情,不可能广泛深入地集中民智,不可能迅速有效地化解民忧,也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赢得民心。做关心群众的有心人,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不是苛刻的标准,而是起码的要求。
有心人实为有情人。领导干部只有对群众怀着真挚的感情,才能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急群众所急。孔繁森之所以每次下基层都要随身携带一个药品箱,是因为他知道藏民吃药困难。郑培民每次出差归来赶上饭点,之所以要到路边一个小饭店付钱吃顿饭,是因为他知道这家饭店的主人是一对下岗夫妻。然而也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对群众缺乏真情实感,即使到群众中间去,也了解不到群众的实际困难,更不用说想方设法去解决了;有的因为没有深厚的感情作基础,所作所为不是群众所盼的,虽然做得轰轰烈烈,但照样得不到群众的认可。将心比心才能得人心。那些对个人利益有心、对群众利益无心,把关心群众当样子做、当政绩谋的人,逃不过群众雪亮的眼睛;只有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的人,不辞辛苦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殚精竭虑地为群众办实事,排忧解难。这样的党员领导干部,才会成为关心群众的有心人,也自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永远被人民群众记在心中。
关心群众生活是党的光荣传统,是党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体现。各级领导干部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到群众中去,到困难群众中去,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解决群众的疾苦,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舟共济,应对挑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13.权力监督主题
【背景材料】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纪委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反腐倡廉,监督是关键”。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从严治党时,也把“严格监督”放在了重要位置。
纵观许多腐败案件的发生,都与对权力制约和监督不够有关。而在腐败问题频发的地方,内部监督往往形同虚设,外部监督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安徽六安市原副市长王伟在忏悔录中就说:“如果监督制约有力,我也许就不会犯这么严重的错误。”
【习题】
结合当前实际,围绕“权力监督”的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不少于1000 字。
【参考例文】
监督是爱护 管理是帮助
监督和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是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以及铺张浪费、奢侈享乐等现象,都与此不无联系。有鉴于此,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再次强调了严格监督、严格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贯彻落实好这些精神和部署,需要解决一个思想问题,就是正确看待监督和管理,充分认识到严是爱、松是害,监督是爱护,管理是帮助。
权力和监督存在一种共生关系:有权力的地方就需要监督,缺乏监督的权力就很容易走向腐败。作为人民公仆和事业中坚,党员领导干部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必须接受监督。尤其应当看到,现在党员领导干部面对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面对的各种诱惑日益增多,接受监督显得更为重要。而有的党员领导干部职务升了、权力大了,对自己的要求却放松了,接受监督的自觉性降低了,而被拉拢腐蚀的可能性增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强监督,就可能导致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滑向错误轨道,乃至坠入腐败深渊。这对党员领导干部本人、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都是十分有害的。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经不住各种诱惑和考验而落马,一次次留下了前车之鉴,教训不可谓不沉痛。这其中内因是决定性的,但也与缺乏有力的监督有着重要关系。因此,从关心和爱护干部、促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严格监督不可或缺。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在长期执政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长期执政使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但承平日久,也容易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产生自满和懈怠情绪;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经济领域的一些金钱交易原则也容易渗透到党内生活中来,腐蚀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助长贪腐行为。在新形势下,促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继续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加大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管理力度。
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监督和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思想不对头、认识不到位。有的党组织认为对党员领导干部严格监督、严格管理是得罪人的事,奉行自由主义、好人主义,不敢抓、不敢管,致使组织内部正气不足、邪气上升;有的党员领导干部认为组织的监督和管理是对自己不信任,同志的提醒、批评是跟自己过不去,从而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直至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其实,这都是误解,既没有理解监督和管理的本质,也没有认清监督和管理的意义。纵容必然害人,监督才是爱护;放任必然误事,管理才是帮助。如果能够树立这样的意识,监督和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够避免。
我国古代的一个典故中提到,名医扁鹊在回答“你们三兄弟谁最善于行医”的问题时说:长兄医术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因为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未发作前;中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自己治病,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这个典故可以说明,严格监督、严格管理,不仅意味着在党员领导干部出大问题后严肃处理,更重要的是严在平时、严在经常,使党员领导干部做到“于善也,无小而不举”、“于过也,无微而不改”,治患疾于“未”,断诱惑于“始”,绝蜕变于“隐”,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果能如此,对党员领导干部利莫大焉,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利莫大焉。
点击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