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公务员考试热点:中国式过马路,多向小学生学习
背景链接
相关文章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过马路,和红绿灯无关---“中国式过马路”的新闻近日爆红网络,引发众人讨论。窄窄的斑马线无法容纳过马路大军,为了不被前面的人挡路,等待过路的行人像田径赛场准备起跑的运用员一样,一字排开,把整条石岗路拦腰截了一半。大约等了20多秒,有人按捺不住,左右张望,脚步前挪。待车流稍缓,几名骑自行车的市民看准时机,猛踩脚踏板,朝着马路对面冲过去。身后一些市民看见有人尝了“头啖汤”,纷纷瞄准时机冲到对面。不远处,有一座新建的人行天桥,但使用者寥寥。
某日,在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小街过街天桥下看到了这样的一幕:一位中年母亲拉着孩子准备横穿朝内大街,去往对面的小学。当这位母亲准备迈出第一脚时,孩子用一只手拉住了她,另一只手指了指不远的天桥:“妈妈,走上面吧。我们上课说过,走下面不安全。”
曾有一个老太太拉着一个小女孩路过这里,虽然是红灯,但老太太一个劲往前冲,后面的小女孩拉着老太太说:“奶奶,这是红灯不能走。”那老太太回头吼了孩子一句,没车还不走?
一位母亲带着孩子走到十字路口,望着川流不息的车流,先是犹豫了一下,见有路人轻巧地在车间绕过,便拉着孩子的手,绕到一辆公车身后而过。后面的私家车随即喇叭大响。“这里几乎24小时都听得到车喇叭声,有时半夜被吵得睡不着。”
问题折射
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其实几年前就已经凸显。红灯等待时间是影响行人行为的最敏感因素之一。当等待时间超过行人可忍受时间时,行人违章率会显著上升。国内在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这就会导致行人被动违规。
行人闯红灯成因复杂,一味指责行人有失偏颇。行人闯红灯,除了自身原因外,还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人流量较大时,绿灯时间短、右转车辆放行、地下通道设计不合理等问题给行人过马路带来许多困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道路越修越宽,导致红黄绿信号灯的周期越来越长。一般认为120秒以内的周期才算合理,但目前很多路口都超过了这个时间。为保证直行、左转、右转车辆快速行驶,行人绿灯时间被随意压缩。人们等得着急,车辆越积越多,这无疑加剧了闯红灯现象。
马路宽了,行人过马路用时就会变长。在绿灯亮起时过马路,还要避开右转车辆,走到马路中间时已经变灯,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想必这种情况大部分行人都曾经历过。另外,由于设计不合理,一些城市的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城市立体过街设施使用率较低,增加了平面路口的交通量。如果过街天桥远离路口,走天桥过马路太费劲。行人就会宁愿在路口闯红灯,也不愿意走天桥。
“中国式过马路”现象背后更深层是行人与机动车马路权益的问题。城市机动车越来越多,行人作为弱势群体,他们的权益更应该得到保障。
如何解决
中国式过马路该如何破解?当务之急是尽快科学规划行人过马路信号灯。可以借鉴国外多段式信号灯,并在路中央设置安全岛。
此外,一些行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应考虑红灯亮时禁止车辆右转,“这是因为,在行人绿灯通过马路时,左侧右转车辆抢行不仅会给行人安全造成风险,更加剧了交通拥堵。”
第三,地下空间在改善交通方面的作用值得进一步开发,特别是在人流量较大的地区,要坚持从方便行人的角度规划建设更多地下通道。“很多基础研究表明,只有从人们的行为需求出发去规划和设计交通设施,才能提高使用率。
此外,作为百姓,我们也应以身作则,遵守交通法规。横穿马路、闯红灯不但不安全,对孩子影响也不好。孩子经常跟我们家长说,在学校里老师反复和他们强调要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秩序,孩子们知道应该在什么情况下走,有时候还“教育”我们家长。
点击分享此信息:
